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情绪、冲突增多怎么办,听专家来解答
在新冠肺炎防疫这一特殊时期,儿童青少年可能出现一定的焦虑、冲突、压抑、沉迷电子产品等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基于全国多地心理援助热线和相关媒体中反映集中的当下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典型心理调适问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了针对性解答,为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提供参考。
问题一:过度关注疫情引发的焦虑恐慌和身体反应
◆孩子具体表现:
(1)心神不宁,总是很紧张、很担忧;
(2)花了大量时间在手机、电视上,生怕漏掉一点关于疫情的信息;
(3) 不断担心自己或家人是否在某个场所接触到病毒;
(4)总怀疑自己的防护措施不够到位,不敢出门,也不让家人出门;
(5)情绪波动大,脾气变差,很容易与家人争吵;
(6)身体上出现一些不适,如头疼、胃疼,睡眠不好、食欲改变等;
(7)做平时喜欢的事也提不起精神等。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这么做
(1)减少孩子与疫情负面信息“风暴”的接触。
(2)觉察自己的情绪,坐下来坦诚沟通和回应孩子的情绪感受。
(3)通过多种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舒缓情绪。
(4)主动与孩子讨论,引导孩子以“积极”的视角看问题。
(5)和孩子一起运用各类放松和艺术表达的方式,改善不良情绪。
问题二:居家学习效果不佳,担心成绩下降等问题
◆ 孩子的具体表现
(1)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动力,需要反复催促和提醒;
(2)学习不认真,精力不集中,或边学边玩;
(3)难以按照计划学习,拖沓;
(4)担心自己不能适应网上学习形式,不能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
(5)担心居家学习效率不高导致成绩下降,造成烦躁和焦虑;
(6)自责自己不够努力,内心矛盾等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这么做
(1)首先家长要调整对孩子过于理想化的期待。
(2)用提建议的方式与孩子共同科学划分学习任务、安排学习时间。
(3)帮助孩子用身体的行动带动大脑变化,克服拖延。
(4)对于担忧居家学习影响学习的孩子,首先肯定孩子积极的动机,并给予鼓励。
(5)帮助孩子设置学习时间和空间。不要高估孩子的自控力,注意的一个特点就是会被当下最显著的信息吸引,这是人的本能。
(6)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感。
(7)树立学业仪式感,网络平台促学习。
问题三:长时间居家,父母与子女冲突增多的问题
◆ 孩子的具体表现
(1)孩子天天宅家,父母要管束的时间和事情大大增多(比如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学习效率、对疫情的态度等),增加了发生冲突的机会;
(2)有些家长在家上班,此外还要在家监督学习,要管生活,还要陪耍,家长压力大;
(3)特殊时期,家长可能比平时更“唠叨”,孩子可能比平时更“叛逆”,稍有分歧就容易情绪过激;
(4)冲突发生时,孩子采取激烈地反抗或者用沉默、敷衍“冷对抗”等。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这么做
(1)按下冲突暂停按钮。
(2)家长要给予孩子自主的空间。
(3)通过协商讨论解决亲子间的不一致情况。
(4)寻找沟通顺畅的有效经验,留下一些谈心的时间。
问题四:居家生活不规律,懒散、压抑等问题
◆ 孩子的具体表现
(1)作息不规律,早上不起晚上不睡;
(2)懒散,活动少,总是坐着不动;
(3) 因为不能出去玩耍娱乐、锻炼身体而心情压抑;
(4)由于缺乏运动导致精神不够振奋等。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这么做
(1)共同制定时间表,全家互相监督。
(2)设定“每日运动专属时间”。
(3)在睡眠时间上,适当允许孩子多睡一会。
(4)使孩子在家里也能获得“沉浸体验”。
(5)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管理角色,也多参与家务劳动。
问题五:孩子长时间玩电子产品的问题
◆ 孩子的具体表现
(1)几乎时时刻刻都抱着手机;
(2)长时间打游戏或刷剧;
(3)因为父母妨碍使用电子产品而大发脾气;
(4)自己也觉得时间太长,但控制不住自己等。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这么做
(1)家长先停止刻板思维。
(2)与孩子协商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总时长。
(3)指导孩子逐步提高抵御游戏成瘾的“功力”。
文章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完